
原山:“两山论”的实践样板
原山林场建场之初,被人们称作“石头山”,一座座山头杂草丛生,乱石遍地,森林覆盖率不足2%。林场第一代务林人段新安说:“石灰岩山地不储水,镐头铁锨下地卷刃,苗木成活率极低,种一棵树出一身汗。”
202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全国选取了2个国有林场和1个市为全国国有林场深化改革试点,原山林场就是试点之一。

进入新时代,原山林场掀起了“二次创业”的高潮,原山人进一步探索改革发展新路,通过科技化引领、集团化经营、市场化运作,进一步优化林场产业结构。
荒山上播种幸福
尚玉文老场长(右一)野外测量林地(央广网发 原山林场供图)
原山人计划到2025年完成“两个基地”“四个示范区”建设的光荣使命,争做国有林场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和现实样板。“两个基地”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基地、国有林场“两山论”转化示范基地;“四个示范区”即党委领导下的“一场两制”管理模式引领区、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、国有林场现代化建设先行区、国有林场共同富裕展示区。
“职工中既有事业编制,又有企业编制,身份不一样,尊严就不一样。”孙建博说,多年来,原山林场按照组织的要求,先后接管、代管了4家困难事业单位和1家企业。他提出“一家人一起吃苦,一起干活,一起过日子,一起奔小康”的“一家人”理念,职工只有分工不同,收入和各项福利待遇一样,汇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。
坚定理想信念,开创美好未来
2015年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了《国有林场改革方案》和《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》,围绕保护生态、保障职工生活两大目标,推动“政事分开、事企分开”,鼓励优强林业企业参与兼并重组,通过规模化经营、市场化运作,切实提高企业性质国有林场的运营效率。

央广网淄博11月24日消息 原山,是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代名词。64年来,这里传承着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,在绿水青山里绽放幸福之花。
进入上世纪90年代,受社会大环境和自身历史包袱影响,林场也陷入亏损,经营举步维艰,背负债务达到4009万元,林场生存和发展都陷入了绝境。
“不下雨不栽,不连阴天不栽,不下透地不栽。”原山林场地处我国北方石灰岩山地,在长期的植树造林中,原山人总结出“三不栽”经验做法,他们于下雨天上山抢种树苗,用双手、汗水、甚至鲜血浇灌树苗。20年风雨兼程,原山务林人冒冬雪耕云播雨,迎春寒移石种绿,终使满目荒山叠翠。
面对艰难险阻,几乎毫无石灰岩山地造林经验的原山林场第一代务林人没有退缩,开始封山造林。他们长期居住在石屋和破庙里,仅有的家当是“百把镐头百张锨,一辆马车屋漏天”,在山坡上凿坑种树,百人传水,种下了一颗颗代表幸福的树苗,迈出绿满鲁中的第一步。
生态结出幸福果
原山林场4.5万亩的优质林木,也发挥着巨大的生态价值。据测算,原山林场每年吸收1万余吨二氧化碳,释放6000余吨氧气,吸滞6万余吨灰尘,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量2828.63吨/年,调节水量476.48万吨/年,对维持区域生态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。同时,原山国家森林公园也被评为首批“中国森林氧吧”,景区负氧离子平均浓度为700/cm3以上,每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。原山绿化公司将林场及周边村民的苗木种进了城市里,既美化了城市生态环境,又助力了乡村振兴、促进了村民脱贫致富。

原山林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创新做法,写进《生态林业蓝皮书: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报告(2020~2021)》(央广网发 原山林场供图)
原山林场党委书记、场长高玉红说:“作为全国林草战线中的一面旗帜,原山人深感骄傲自豪、责任重大,持续践行‘两山'科学论断,争取到2035年实现林场全面现代化。”
“‘改革方案'是一针强心剂,肯定了原山改革发展模式。原山林场围绕‘保生态、保民生'的国有林场改革两大目标,继续实行党委领导下的‘一场两制'管理模式,实现了生态发展和经济效益双丰收。”孙建博表示,如今的原山林场已发展为集生态林业、森林旅游、教育培训、文化旅游、林下经济等五大板块于一体的综合经营性单位,固定资产达到10亿元,年收入过亿元、职工年均工资突破10万元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