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原山地气象研究

把多彩课堂送到雪域高原

 

高群斌记得,有个男生曾认为艺考很容易,总是不专心,差点被“劝退”,但每次又向他苦苦请求留下来。后来,高群斌多次与他谈人生、谈理想,还将自己艰难求学的经历讲给他听,师生俩一起潸然泪下,男生也越来越珍惜在学校学画的机会,终于下定决心学好绘画。

性格开朗的施刚强喜欢和孩子们打成一片,“学校的初、高中学生都住校,每天早上六七点就起来早读,晚自习9点20分结束才去寝室休息,学习压力挺大的。所以他们很喜欢上音、体、美副课,渴望通过户外锻炼放松自己。”经常关注学生动态的他留意到,班上有孩子在体育课交到了新朋友,性格变得阳光、自信了。

在这所美术学科师资薄弱的学校,高群斌坚信“有做才有为”,对参加社团活动的孩子付出了大量心血。他介绍说,学校高中部有不少孩子来自高海拔的偏远地区,家里主要从事农牧业,课外兴趣特长培养几乎全部依靠学校社团活动。

施刚强老师指导学生踢足球。受访者供图

例如,寿庆国在受援学校和送教下县时都上过“铁丝加工一笔画”的劳技课,对当地师生来说,这样的课程十分新鲜。他发现学生对操作尖嘴钳很感兴趣,但动手能力还很欠缺,就通过现场示范、媒体展示、学生演示等方法,让每名学生都掌握操作要点,共同提高学习能力。

曾担任该校副校长的上海援藏教师潘杰介绍,这些“青稞地里的思政课”由上海市教育援藏工作队和当地教师共同设计并授课,也是工作队落实“造血”式教育援藏理念的典型案例。

潘杰说,这样的思政课程能让孩子走出象牙塔,亲眼看到、亲身体会到家乡的发展和变化。“行走在城市中的思政课”带孩子们来到日喀则经济开发区,政府部门和国企工作人员为他们讲述当地道路、水务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历程和未来规划,激发了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。

2019年夏天,即将担任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的张必胜刚下飞机,就被西藏空灵的蓝天白云所吸引,但同时遭受了头晕、头痛等剧烈的高原反应。此后3年,不少援藏教师都面临高寒缺氧的困扰,夜里需要吸着氧入睡,还有的经常失眠。不过,张必胜认为这里的整体环境很好:“当地教师为人非常朴实、真诚。”

高群斌在学校画室里指导参加社团的孩子画画。受访者供图

科学课在西藏是考试学科,在过去的教学中,教师倾向于让学生背诵默写知识点,很少上实验课。在教研组工作时,担任过小学、初中科学教师和教科室主任的寿庆国,通过上示范课、听课评课和集体教研,将实验课的授课方法教给当地教师。

王德伟曾问过一个品学兼优的初二男生,未来想去哪里读高中?得到的回答是:想留在西藏。第二年的上海之行,王德伟特意多留了一个名额给他。活动最后一天,大家在外滩合影时,这个孩子搭着王德伟的肩膀说:“我一定要到上海读高中。”2020年,他考到上海市珠峰中学,第二年,又主动回学校为初三学生宣讲,鼓励大家考出来,学真本事。

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,有一系列以青稞为主题的多彩课程:春耕、秋收季节,孩子们走进田间地头,亲手播种、收割粮食,观察农耕机运作,感受现代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;在教室里,班主任结合当地青稞产业的发展故事,讲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历程;今年7月,师生们还走进刚建成的青稞博物馆,聆听农学家尼玛扎西讲授关于青稞的历史文化知识。

来学校的第二年,王德伟转岗负责学校的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,并且每年暑假带一些西藏孩子到上海参观学习,让他们真切地体会祖国的繁荣富强,以及扶贫事业对自己家乡的影响。

有一名年龄最小的学画学生,来自边境山坳里的小村庄,家里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。这个孩子告诉高群斌,家乡景色美丽,自己小时候放牛就在边界线附近,他也从小在这种环境下体会到何为国与家,萌生了学美术的想法。虽然刚开始学画很主动,但他不擅长结合书本知识与实物写生,逐渐懈怠下来。为此,高群斌为他筹集了质量更好的美术用品和高考临摹学习教材,手把手教他阅读教材、赏析图片、练习绘画,辅导他在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绩。

团队中最年长的成员、美术教师高群斌两次参加援藏工作队,他顶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,在教学任务一线工作了4年。

在上海,张必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管理和督学经验,对当好校长有着充分底气,可在了解受援学校的情况后,他仍然感到压力很大:“受援学校的中、高考成绩在当地名列前茅,但与上海的学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,比如课堂教学的灌输性质比较明显,教科研工作体系没有建起来。我们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,每位教师都带了徒弟,通过教学示范、课题研究、集中主题教研等多种方式,带动当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。”